近期,多地特高压、轨道交通等项目审批重新开闸,一大批基建项目密集开工建设,配套政策也步入密集出台期。《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获悉,稳投资还将持续加码,有望迎来新一轮政策支持,包括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推广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等。
9月17日上午,在简阳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四川航空基地工程现场,四川省属国有企业2018年三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包括能投集团中江-龙泉输气管道工程项目等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3亿元,主要集中于通航、能源以及旅游业等重点发展领域。
不仅是四川,近期多地都在密集启动项目开工建设。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在今明两年核准9个重点输变电线路,其中7条线路为特高压工程,总输电能力5700万千瓦,这是特高压时隔一年多以后重启审批。
与特高压有着类似情形的还有轨道交通。暂停一年后,国家发改委上月重启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总投资787.32亿元的长春市第三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约950亿元的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8年-2023年),先后于近期获得审批。目前,合肥、西安、武汉、成都、太原等城市新一轮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已经上报待批。其他城市也加快了地铁规划编制、报批和建设的步伐。
项目密集启动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助推。自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力度”以来,各部门政策不断加码。财政部要求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发改委加快地铁项目审批,提出抓紧推进一批西部地区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铁路总公司确认今年铁路投资重返8000亿元,民航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民航领域鼓励民间投资项目清单》,28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达1100亿元。
总体而言,一方面是盘活存量,避免“半拉子”工程,另一方面是启动增量,包括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中西部和都市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动骨干通道建设等。
原则上,“对纳入规划和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快用地、用海、环评前期工作进度。”业内人士指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表示,做好稳投资工作,关键在于促进高质量投资。要聚焦投资效益和效率,通过改革创新寻求突破口,畅通项目融资渠道,加大“补短板”投资力度,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充分发挥投资改善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政策层面,要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营造一流投资环境,畅通项目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投资,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夯实内需基础。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金山表示,在内外部约束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尤其是经济有下行趋势的情况下,稳投资是可靠的增长动力,是缓解困境的可靠路径,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了这一事实。“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投资而投资,一定要注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如此,稳增长才有可持续的动力。”他指出,投资就要投到社会需要之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当前,我国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短板,稳投资,补齐基础设施部分短板,有利于提升配置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物品。
在他看来,本轮稳投资 ,一定要和国家发展战略互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动,侧重互联网产业和智能制造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陆海空城乡区域立体式交通网络,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通过补短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引导货币之水有效浇灌实体经济之田。
新闻中心

10
2018/08
产业升级是中国制造业必经之路,智能制造将贯穿整个过程。目前,中国智能制造业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并不断深化。政策风口下,不少外资也开始积极“抢滩”中国智能制造。随着开放层次不断提高,中外资本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自动驾驶与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领域都有所突破。
汽车领域优势互补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市场自然是全球目光的集聚之处。而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汽车这一传统产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竞逐。
近来,新版负面清单全面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至此,汽车领域对外开放有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增强了开放的可预期性,外资布局动作加快。
7月10日,特斯拉上海建厂的消息尘埃落定,规划年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落户上海临港地区,成为特斯拉美国之外的首个超级工厂。
根据协议内容,特斯拉将以独资的形式,在临港地区建设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其中涵盖了电动车研发创新中心、特斯拉超级工厂、特斯拉销售中国分公司等。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生产国,不仅是特斯拉,奔驰、宝马、大众、丰田、通用等国际巨头都在推进在中国的汽车业务。其中,本田早在2017年底就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本田提供车辆控制技术系统,商汤科技提供视觉演算法和开发平台,共同研发适合乘用车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方案。
工业物联网迎强强联手
外资进入我国工业物联网的步伐也在加快,一些享誉全球的制造业百年品牌,逐渐开始与信息时代崛起的东方新秀,围绕制造业未来图景的实现走到了一起。德国西门子与阿里云的合作,就是典范之一。
上月初,西门子与阿里云在柏林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展开合作,西门子使用阿里云基础设施推出其物联网操作系统MindSphere。根据双方签署的备忘录,西门子将把 MindSphere 搭建在阿里云的服务器上面,并在2019年推出。
在此之前,西门子工业云仅通过AWS(Amazon Web Services)和微软的 Azure 在线平台提供。此次与阿里云合作,西门子的数字化业务将进一步打入中国,共同构建起工业物联网生态。
电子加工、制造业等工业行业对物联网依赖程度高,这次与西门子的合作,将推动阿里云工业物联网服务和产品的升级。
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用机器人代替人做重复性劳动是必然趋势。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将保持20%至25%的增速,全球销量占比将达40%,坐稳全球第一大市场。
面对中国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瑞典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等国外的老牌机器人巨头们早已开始了战略布局。其中,ABB、安川电机等均已在我国建立了生产基地。
安川电机在江苏省常州市建设的产业机器人工厂,不仅生产用来组装汽车、搬运、熔接及涂装等机器人,而且涉及附属品、零部件的开发、设计、生产;2015年日本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与上海机电联合投资,落户武进高新区;库卡机器人工程中心签约入驻顺德;ABB在珠海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开展机器人应用集成业务;安川电机联合美的集团,全面进军中国家电制造市场。
这些巨头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加大研发力度等方式,不断创新产品形态,优化产品性能,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前进。
对于智能制造领域大力引入外资的举措,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企业研究处处长刘兴国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制造领域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将有力推动国内智能制造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制造业产品品质和制造业增加值率。
“对我国智能制造企业来说,既要看到外资进入对行业整体发展的积极贡献,也要看到外资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要以压力为动力,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加快行业核心技术与基础技术突破,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实现自主可控发展。”刘兴国认为,未来智能制造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可能是国内客观存在的短板环节,包括高端工艺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工艺流程与生产安全控制系统开发等。

07
2018/08
央行官网消息称,8月1日上午,央行召开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
央行行长易纲、党委书记郭树清、党委委员陈雨露、潘功胜、范一飞、朱鹤新、徐加爱、刘国强出席会议。
会议要求,今年下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二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按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三是继续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强化考核激励,落实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入推进金融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更加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的工作力度。
四是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五是更加注重和市场的政策沟通,为金融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六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高金融宏观管理科学化水平。

01
2018/08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居民家用消费品需求正在放慢。
从几十种产品来看,今年上半年产量为两位数增长的只有成品糖、空调、彩电,其余则是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其中汽车、家电以及日用食品的消费放慢明显。
数据显示,汽车去年上半年产量增速为6.3%,今年只有3.5%。电冰箱去年上半年产量增速为8.9%,今年同期为3.1%;洗衣机去年上半年同比增速为3.5%,今年只有0.3%。
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子商会秘书长陆刃波认为,核心还是因为产量太大,目前已经过了高速增长阶段。企业需要从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过渡到提高质量上。“关键是要有升级换代的产品,否则难以有大的增长需求。”他说。
今年以来,因为汽车消费等大幅放慢,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被拉低明显。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只有9.4%,这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
汽车产销放慢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生产数据,今年上半年与居民消费的工业产业生产放慢明显。
去年上半年汽车产量增速为6.3%,今年上半年降低为3.5%。这些与居民相关的消费品产量大幅放慢,与挖掘机等重工业设备销量井喷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字显示,1-6月,全国乘用车共销售1177.53万辆,同比增长4.64%,增速比1-5月回落0.4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3.03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569.40万辆,同比增长5.46%;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496.47万辆,同比增长9.68%。
汽车量下降,拉低了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4%,增速与1-5月份基本持平;其中二季度增长9.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加快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冰箱、冷柜、空调、 净水器等增速放慢,但是吸尘机销售额增速达到了11.9%,小家电销售额增速为8.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很多家电产品产量已经在迅猛下降。比如以数码相机为例,2010年产量为9128.5万台,到了2016年只有1527.2万台。电冰箱2013年产量为9255万台,2016年只有8481万台。2018年上半年全国手机产量为8.5亿台,同比增长了3.4%,也在放慢。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通讯器材和化妆品类商品增速同比分别加快0.2、0.5和2.9个百分点;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代表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销售同比增长9.7%,增速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高4.2个百分点。
国经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过去几年超过10%以上的增长不可持续,今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是个常态。
他进一步表示,新兴消费要培养它的供给能力,调整供给结构、产业结构,这本身也预示着经济增长新的机会和潜力。

26
2018/04
新三板挂牌企业同时在港交所上市的相关安排(以下简称“新三板+H”),将于近日公布实质性进展。一些新三板企业已接到邀请,将前往全国股转公司进一步了解两地挂牌事项。
3月22日,华图教育在港交所官网披露了上市申请文件。这是一家备受市场关注的职业教育龙头股,在新三板上完成过两次融资,募资近9亿元。2月13日,华图教育从新三板正式摘牌,赴香港谋求上市。
截至4月19日,超过50家新三板企业在公告中提及考虑去其他市场寻求机会的打算。
留在内地,还是奔赴香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艰难的抉择。一家挂牌公司董事长阐述了企业的两难苦恼:“公司主营业务在境内,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境外投资者并不会感同身受,也看不懂我们的经营逻辑。”另一方面,在该董事长看来,新三板的发展不及预期,对于一家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来说,估值和融资事关企业生死,“摘牌去港股市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通过两地挂牌,企业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投资者,更广阔的融资平台。对于一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类的企业来说,在境内外投资者对公司认知不一致时,两地挂牌的方式或许更有利于平衡两地估值差异,更能展现公司价值。
因此,全国股转公司即将推出“新三板+H”政策的消息,引发诸多企业关注。百合网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会密切关注全国股转公司的动态。成大生物董秘刘蕴华则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在组织调研港股市场。
有嗅觉敏锐的中介机构已经率先行动。中信建投中小企业金融部总监段飞飞透露,基于公司对市场的预计及客户需求,中信建投已会同香港子公司成熟的投行业务团队,与具有两地挂牌需求的企业进行对接。就目前的对接沟通情况来看,部分企业有明确的意愿,争当“新三板+H”第一股。
在上海证券报主办的“2018新三板创新发展论坛”上,全国股转公司总经理李明透露,下一步,全国股转公司将针对部分挂牌公司赴境外上市的需求,研究推进企业两地挂牌问题;同时将积极研究VIE结构公司挂牌问题,为优质境外上市公司回归境内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李明表示,全国股转公司将深化与港交所、纳斯达克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港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高层在2018年春节前就进行了沟通,商议落实“新三板+H”。经过多方努力,这一政策将在近日向市场公布。安信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诸海滨分析认为,代表着新经济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医药生物等类型的企业有望率先“吃螃蟹”。
“新三板+H”将给新三板投资生态带来何种影响?实施两地挂牌政策后,新三板企业在港交所发行新股时的定价将参考其在新三板上的估值。目前来看,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类企业在港股估值都不低,因此两地挂牌可能会对新三板相关板块的股价带来提振。券商研究人员提醒,投资者可以去研究并发现新三板的优质公司,享受价值投资的收益。从这几天相关个股的走势可以看出,部分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已开始布局。
联讯证券新三板分析师彭海指出:“参照‘A+H’的经验,H股部分还需要承受汇率的风险。新三板如果要与海外市场接轨,最好能引入同股不同权、类似沪港通和深港通等一系列举措。”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