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将收官,2025年如何进一步释放内需引擎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赵成峰在“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上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质效并重,不断完善投资政策工具,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
培育完整体系充分激发潜力——中国经济圆桌会年终共话扩内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当前,我国的内需形势如何?扩大内需有哪些新变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如何找准扩大内需的着力点,进一步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空间?
新华社12月9日推出第九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赵成峰,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杨枿,北京商务中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黛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同台共话,并结合新华社记者近日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见闻,围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发展动能进行深入探讨。
消费投资“双轮”驱动,更多积极变化正在显现
世界最薄“超级玻璃”在安徽蚌埠市研发成功、产业投资不断扩大;北京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危旧楼改造三个月实现原拆原建;重庆大足石刻登上国内首款“3A”游戏带来文旅消费新潮……记者近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中感受到,各地投资活跃度提升,消费市场亮点纷呈。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挑战,我国推出一揽子政策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加力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1至10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
赵成峰表示,从制造业投资看,今年以来始终保持较快增长。1至10月制造业投资增长9.3%,其中,消费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领域投资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从基础设施投资看,投资增速有所加快。1至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3%,比1至9月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在2023年增发国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等政策支撑下,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7.9%,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这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表明,我国投资总量保持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调整。”赵成峰说。
消费市场也在发生积极变化。10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月加快了1.6个百分点;1至10月,同比增长3.5%,增速比1至9月加快0.2个百分点。
“从近期市场销售情况来看,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消费市场增速明显加快,特别是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回升较快,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截至12月1日,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的申请量都已经突破了220万辆。”杨枿说。
在杨枿看来,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少新变化、新趋势,消费者更加关注品质好物、国货潮品,更愿意为绿色、智能、时尚产品买单。
服务消费更受青睐。杨枿介绍,今年1至10月,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5%,增速明显快于商品零售额。前三季度服务消费占整个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7%,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定制化,更加注重消费的体验感,人们会为一道美食、一个游戏、一场赛事、一部影视剧而奔赴一座城。”杨枿说。
陈黛带来了北京市朝阳区的消费新故事:
昔日老旧的商街,通过政府、企业和中央美院合作创新,被打造成集科技、时尚、艺术、文化于一体的望京小街;瞄准15岁到29岁的年轻消费群体,传统商场通过打造策展中心、空中篮球场、户外滑板场、东岳文化广场、下沉剧场等个性化空间,变身年轻人喜爱的新型购物中心THE BOX……
陈黛说,朝阳区是北京市第一大消费区,消费体量占全市的近四分之一。抓消费地标、抓消费场景、抓消费环境是朝阳区激发消费动能的三大主线,近几年来形成20个新商业项目。
“我们致力于推动文商旅体业态融合发展,让消费场景更具文化味、科技范儿、烟火气、时尚感,让文旅的流量转化为整体的消费增量。”陈黛说。
提振内需政策举措加快落地,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不过,在看到投资消费市场新变化、新趋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增多,保持投资消费稳定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
对于国内有效需求偏弱的现状,陈丽芬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既有短期的因素,也有长周期的因素,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的因素,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当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阵痛。
从投资来看,虽然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转型调整中,但从最新数据来看,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领域投资都实现了正向增长。
以民间投资为例,赵成峰表示,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始终稳定在50%以上,成为稳定整体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前10个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3%。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各地各部门正积极行动,聚焦关键领域,着力优化投资环境、提振投资信心,更多有效投资正加速落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赵成峰介绍,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着力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今年已安排政府投资资金约6万亿元,包括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3.12万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及主要在今年使用的2023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等。目前,接近6万亿元的政府投资资金均已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并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实施。
从消费来看,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发力显效,增加消费供给、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
一系列惠民生举措为消费市场回暖提供助力。从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到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政策持续上新,消费活力不断释放。
今年11月,商务部会同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五个城市举办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活动。
探第一家店、逛第一次展、看第一场秀,冲着“首发”来尝鲜,成为全球消费者到访上海的一大理由;聚焦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五夜”生活形态,重庆培育“不夜重庆”品牌……作为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的“火车头”,这五个城市因地制宜追“新”逐潮,积极开拓消费新场景、新模式和新业态。
杨枿说,活动开启以来,5个城市聚焦精品首发、精品购物、精品美食、精品旅游、精品展演,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推出了发放消费券等不少惠民举措。“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11月上中旬,5个城市商品消费额同比增长6%左右,餐饮的消费额同比增长10%以上。”他说。
当前,各地推进首发经济的热情非常高。陈丽芬说,首发经济主要是指企业推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包括开设首店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创新性、引领性和潮流性是首发经济创造消费、创造需求、激发新动能的“秘钥”。
“随着一批可感可及的政策推出落地,市场的信心会不断增强,可有效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我相信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会保持不变的,我们对经济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陈丽芬说。
找准投资消费结合点,打开内需增长新空间
保留建筑31.6万平方米,改造11万平方米,拆除危房4.3万平方米,提升配套环境9万平方米……通过近两年的城市更新,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从老破小社区蝶变成为传统新潮交融的新家园,目前入驻近70个主理人品牌,日均吸引2万人次的人流量。
在很多城市,一个个老旧小区、老街区、老厂区,通过更新改造,逐步成为宜居、宜业、宜游“近悦远来”之地。
投资既是当前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供给。
“无论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还是从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看,我国的投资都有相当的潜力空间。”赵成峰说。
赵成峰表示,以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为例,这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改造投资需求,据测算,未来5年我国约有4万亿元的投资需求。此外,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口集中流入城市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亟待补齐,也会带来投资新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消费增长具有较大的潜力。这些领域也是下一步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赵成峰说。
在陈黛看来,扩内需可以在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上拓展新空间,以推动整体“1+1>2”的良性循环。“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持续打开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她举例介绍,朝阳区从2019年开始改造亮马河河道,通过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打造了18公里滨水绿道,串起了“1河2湖24桥18景”,成为热门打卡地。城市投资激发消费活力,联动三里屯、燕莎、蓝色港湾等商圈,以活动带动全域,实现商业和市场价值的重塑。去年亮马河周边商业收入约40亿元、增长37%。
对于超5亿人的农村大市场,其活力和潜力也有很大的释放空间。
陈丽芬建议,要丰富农村消费供给,推动农村消费升级,鼓励生产者生产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产品。同时,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城带乡的县域消费网络,提升县城综合商业的服务能力及辐射带动能力。
2024年即将收官,2025年如何进一步释放内需引擎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质效并重,不断完善投资政策工具,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赵成峰说。
杨枿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落细,让更多消费者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举办商旅文体健融合的各类活动;积极推动首发经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多措并举改善消费条件,在城市,要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动步行街、商圈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提升城市消费能级;在乡村,将深化县域商业建设三年行动,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让农村居民消费更加便利。
不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随着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国内大循环将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国内需求将焕发更大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新华社
本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文链接: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12103263608912.html
新闻中心

06
2024/1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日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出席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望明、义新欧贸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先后发言,结合实际介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增进同共建国家友谊、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习近平强调,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在此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 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指导原则,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科学布局和动态优化相结合、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相结合,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强调,要重点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完善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丁薛祥主持会议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总书记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论述精辟、内涵丰富,为下一个金色十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引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安全意识、系统观念、国际视野,以推进体系化机制化为重点,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务实措施,深化对外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分量的合作品牌,形成更多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共同开创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建“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新空间。 王毅、何立峰、吴政隆出席座谈会。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有关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来源 | 新华社本文章转载自“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0cxoK5qzRP1225LS4ItdA

29
2024/11
平台经济再次迎来政策利好。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1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有关工作。 国常会明确,发展平台经济事关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事关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统筹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消费互联网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强化平台经济领域数据要素供给,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跨境流动,增强平台经济领域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会议同时指出,要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健全常态化监管制度,推动平台企业规范经营、有序竞争、提升质量,促进各方主体互利共赢。要切实保障消费者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线上消费投诉公示、消费后评价等制度,指导平台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更好发挥平台经济对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 多位专家表示,当前正处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国常会释放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鲜明信号,将极大提振平台经济发展信心。创新和监管、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遵循平台经济发展规律,既要加大支持力度,也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体系,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 平台经济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到,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平台经济吸纳了超过2亿灵活就业人员。截至2023年6月底,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元、超过100亿美元的平台企业分别有148家、26家,总市值规模达到1.93万亿美元。平台经济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创新生态,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成为前沿技术的策源地和试验场,成为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变革的关键力量。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谭浩俊表示,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赋能实体经济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消费电商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至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5.9%。 平台企业往往拥有海量用户,掌握巨量数据、涉及众多领域、连接海量主体,容易出现借助市场优势地位侵害消费者和平台从业者利益等问题。比如,流量为先、低价模式导致各平台日益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格局;平台以优势地位极限挤压供应链,激烈的价格竞争让行业越来越卷,甚至导致商家无利可图;为争夺用户和市场,“仅退款”等一系列乱象,导致商家与消费者、平台的矛盾显化。 国常会要求,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健全常态化监管制度,推动平台企业规范经营、有序竞争、提升质量,促进各方主体互利共赢。要切实保障消费者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线上消费投诉公示、消费后评价等制度,指导平台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更好发挥平台经济对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李凌云表示,平台就业与传统就业之间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劳动规则往往是由平台企业单方面制定的,而且很多大平台有一定的垄断性和技术壁垒,尤其是通过算法制定的规则,劳动者没有办法参与决策和修改,算法本身的不合理也使得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损害。 今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以引导企业规范用工、新业态劳动者依法维权。 人社部劳动关系司负责人称,编制系列指引指南,定位于加强对企业的针对性指导,有助于引导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企业参考指引指南健全用工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逐步提高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 健全常态化监管制度 如何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规律,加以合理规范和引导,是各国共同面临的监管难题。近年来我国坚持统筹发展和规范、活力和秩序,不断健全平台经济治理机制。相继修订反垄断法、发布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出台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政策举措,平台经济监管取得积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不少工作仍处于探索中,尚未形成系统性经验。 中央有关部门编写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书中提到,我国平台经济监管模式和治理体系与平台经济自身特征还没有完全匹配,要遵循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规律,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在监管理念、体系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让企业敢闯敢干敢于长期投入的制度环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第一财经表示,平台经济在带动就业、促进消费、赋能企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平台经济自身发展问题和负外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应用创新优势较明显,但科技创新有待加强;平台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平台发展主要集中于C端,针对B端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以及带来的数据和信息安全、垄断、数字鸿沟、税收治理等问题。 吴琦表示,发展平台经济需要坚持鼓励创新与审慎监管并重,实现平台经济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引导、支持平台创新发展。推动平台经济加大原创技术、核心技术投入力度,提升平台经济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其在服务产业转型、促进消费增长、保障就业民生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完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监管制度,完善数据治理规则;通过立法规制引导平台强化自身责任,促进政府监管和平台自治协调发展。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此前发文指出,要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支持平台企业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数字技术和产品服务水平。构建算法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算法备案、分类分级管理、安全评估等监管制度。健全保障平台企业境外发展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 2020年以来,此前自由生长多年的平台经济经历了强监管、逐步整改、常态化监管,后再转为支持的过程。 2020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起对阿里巴巴的平台“二选一”反垄断审查,并于次年4月给出182.28亿元的处罚。2021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指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4月29日,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腾讯、美团、字节跳动、滴滴等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监管约谈。 202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前强调“常态化监管”的平台经济,会议表述转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政策层面向支持发展倾斜。2023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平台企业座谈会定调“平台企业大有可为”,希望广大平台企业坚定信心向前看、练好“内功”加油干,持续推动创新突破,更好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2024年8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宣布,督导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完成三年整改。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指导阿里巴巴集团持续规范经营,进一步提升合规质效,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表示,将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深入推进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监管执法,加快健全常态化监管制度,指导平台企业提升合规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本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文链接: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11243248898083.html

22
2024/11
11月19日,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召开,证监会主席吴清的一席讲话释放资本市场重要信号。 回顾资本市场发展,吴清强调“五个突出”,包括突出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突出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突出加快推进投资端改革;突出严监严管,净化市场生态;突出增强各方政策合力。 其背后,又孕育着诸多资本市场建设重要方向。比如,当前备受政策鼓励与市场关注的并购重组,吴清介绍道,目前全市场中,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数量接近2700家。9月份“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经有260多家公司披露了资产重组相关事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并购重组中的重点。 沪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至今已满十周年。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证监会工作的重点之一。 吴清表示,证监会将锚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目标,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资。 “五个突出”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中国证监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国九条’部署,紧扣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着力稳市场、稳信心、稳预期,资本市场企稳回升,体现出较强的韧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吴清表示。 吴清从“五个突出”着手,进行了详细介绍。 ① 突出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增强了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支持优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等方面进一步集聚。 ② 突出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证监会督促上市公司牢固树立回报股东意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和经营治理水平,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支持通过分红回购等方式持续回报投资者。 ③ 突出加快推进投资端改革。 今年9月,证监会会同中央金融办出台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 关于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吴清强调:“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我们都是欢迎的,但现在市场上更需要把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打通。证监会稳步推进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特别是指数化投资,权益类ETF规模,今年已经先后突破2万亿、3万亿元大关,发展势头非常好。” ④ 突出严监严管,净化市场生态。 针对财务造假的顽疾,证监会加强部级协调和央地协同,加快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开展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专项行动,强化立体化追责。 针对严监管,吴清给出了一组数据。他提到,今年前10个月,证监会查办的相关案件658件,罚没款金额110亿元,同时充分考虑A股市场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的市情,现在市场上有2.3亿个人投资者,证监会将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规范发展,对股份减持、量化交易、融券等,及时完善制度规则和监管措施,进一步推动“三公”。 ⑤ 突出增强各方政策合力。 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政策利好和政策工具来稳定投资者信心。证监会会同人民银行快速推出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目前互换便利首批500亿元操作已经落地,有超过120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增持再贷款安排。 针对资本市场下一步发展,吴清表示,证监会将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稳定,着力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加快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完善强监管防风险的制度机制,多举措强化投资者保护质效,不断提升市场吸引力、竞争力和内在稳定性。 “四个措施” 2024年11月17日,距离沪港通正式起航已满十周年。十年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取得系列成绩。 互联互通机制持续完善,截至今年10月,沪深股通标的股票数量增至2788只,市值占比超90%;投资标的范围不断扩容,特专科技公司股票等逐步纳入港股通标的范围;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备,企业得以通过GDR等方式更为灵活地实现境外上市。 与此同时,外资在境内证券、基金、期货等行业的持股比例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准入门槛持续降低;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深化推进;伴随交易和结算机制的优化,市场效率显著提升。 关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下一步建设,吴清亮明态度,他表示,证监会将锚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目标,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资。 吴清指明四大措施: ① 进一步保持境外融资渠道的畅通,进一步提升境外上市的备案效率,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更好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② 继续拓展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拓展存托凭证互联互通,吸引全球中长期资金。 ③ 深化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商品和金融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更好地满足国际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选择以及风险管理的需要。 ④ 深入开展证券期货跨境监管与执法合作,持续加强与国际投资者的常态化沟通,切实增强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可预期性,不断提升外资机构来华展业的便利度。文章来源:21财经本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文链接: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11193244239680.html

15
2024/11
金融安则国安 ——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辅导系列述评 (二十一) 从货币诞生起,人类就有了金融活动。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就已经有了保管货币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中国《史记》中也记载:“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其中的贸易、货币就是典型的金融元素。在现代经济中,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间的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也以金融体系作为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安全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通常指一国的金融体系能够抵御内外部冲击,金融主权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国家其他利益处于免受金融手段或渠道所致危险威胁的状态。维护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历史上的世界 金融与风险始终相伴。放眼世界,一些国家的崛起和衰弱往往同金融能力密切相关。十七世纪荷兰能够取得海上霸权,其初具现代特征的金融体系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之后的英国兴起金融革命,推动工业革命,助力其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同样,金融风险扩散引发经济危机、国家动荡的事例也不胜枚举。 十六世纪西班牙大肆对外扩张积累巨额债务,最终引发财经危机导致盛极骤衰。1637年荷兰郁金香事件、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都重创本国经济和国家实力。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令世人至今心有余悸。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1930年发生银行挤兑倒闭风潮,蔓延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多国政府更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多次发生严重金融危机。在美欧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也经常陷入热钱流入、外债高企的不利局面,多次诱发经济衰退。上世纪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教训十分深刻。本世纪以来,美欧为摆脱经济社会困局,不断扩张财政支出,放松货币供应,积累起巨额债务和资产泡沫,最终酿成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此后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完全释放。美国靠操弄金融工具从全世界攫取大量财富,也因金融危机元气大伤。 国际经验教训表明,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经济长期衰退,使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和社会财富毁于一旦,还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前进中的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我们依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自我革命精神,主动消除隐患,成功战胜80年代末严重通胀、90年代中期经济过热,有效消减多轮外部金融风险冲击,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也为世界金融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改革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改进,保持了金融总体稳定,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金融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满足,金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筑牢金融安全屏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在2023年10月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2024年1月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要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风险。2024年7月举行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金融安则国安。从历史经验看,任何国家在向强国迈进的征途上都离不开强大金融体系的关键支撑,如果金融搞不好,爆发金融危机,那么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重挫,现代化进程可能迟滞甚至中断。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认识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全面增强金融工作本领和风险应对能力,对金融安全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文章来源:国家安全部本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文链接: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11133237532896.html